时间:2021-10-09 09:32:15
作者:达斡尔族学习平台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前 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这其中,就包括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国约有13万人口。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斡尔语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中的独立语言,因其分布而形成齐齐哈尔、布特哈、海拉尔、新疆四种方言。达斡尔族族源,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契丹后裔。明末清初,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以北上中游流域以及精奇里江、牛满河流域,从事农、牧、渔、猎生产,以狩猎产品和农作物与内地及附近民族进行商品交换。达斡尔族就是在这个时期较为突出地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史籍中有了较多的记载。
达斡尔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也是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抵御外侵、平叛内乱、驻守边关,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保卫祖国疆土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一、抗击沙俄入侵
1643年冬,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沙俄武装哥萨克“探险队”,首次闯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居住区。他们对达斡尔地区的富饶倾慕垂诞,并扣押达斡尔族头人为人质,野蛮地烧、杀、抢、掠,激起达斡尔等族人民极大的义愤,他们纷纷拿起弓箭、长矛,从村寨里冲出抗击,邻近的达斡尔人也骑马赶来助战,打响了黑龙江流域各民族人民反抗沙俄侵略者的第一仗。
此后,沙俄又几次派出哈巴罗夫等武装深入黑龙江省腹地,进行更大规模明目张胆的武装侵略和物质掠夺,其暴行令人发指。达斡尔族等北疆各族人民进行了长期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当时的清朝政府因入主中原不久,正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无暇北顾,不得已动员黑龙江北岸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迁居内地嫩江流域,以断绝入侵者的粮食等给养,暂保北疆安宁。达斡尔族人民应清政府之命,迫不得已痛弃家园故土,扶老携幼,渡黑龙江、越兴安岭,1649年至1667年,达斡尔族各部已相继迁居嫩江流域,被清廷编入八旗。
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决定收复雅克萨。1685年和1686年,达斡尔族官兵分别参加了清廷组织的两次收复雅克萨城的战役。1689年9月7日,清政府和沙俄代表在尼布楚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在收复雅克萨城的战争中和中俄尼布楚谈判的交涉中,都有达斡尔族民众和官员参加,他们为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作出了贡献。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中国对其享有充分的主权。
从17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达斡尔族及当地其他民族人民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在这场斗争中,达斡尔族人民前仆后继,为保卫祖国边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二、达斡尔族的南迁
17世纪五六十年代,达斡尔人陆续从黑龙江北岸南迁嫩江流域。达斡尔族南迁之时,正是满族统治者入关统一全国的战争年代,朝廷不得已动员黑龙江北岸达斡尔族迁居嫩江流域,断绝俄国东侵者的粮源,以维护边界的暂时安定;同时清朝以辽沈和吉林为基地,以达斡尔、鄂温克等族为主力充实黑龙江地区的军事实力,以待适当时机抗击俄国东侵。清廷的这一决策,与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回避战祸,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的愿望相一致。17世纪50年代前期,达斡尔族各部落渡过黑龙江,相继迁徙嫩江流域,开辟新的家园。
迫于形势的需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故土,远徙千里之外的新的地区,给达斡尔人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达斡尔族的祖先,赶着牛车,扶老携幼,长途跋涉,没有一定的目的地,车辆坏在什么地方,便在那里停留下来,作为新居住地。
南迁的达斡尔族各“哈拉”除一部分定居于大兴安岭东麓山区外,还有一部分定居于嫩江下游的平原地带,建立了额尔门沁、齐齐哈、梅里斯、富拉尔基、罕伯岱等屯落,后来随着迁居者的增多,形成了近30个自然屯。从17世纪40年代初算起,达斡尔族由黑龙江北岸地区徙居嫩江流域,至今已有近四个世纪的历史。
三、筑建齐齐哈尔城
南迁到新的家园后,嫩江流域自此成为达斡尔族人民的聚居地。雅克萨战争结束不久,黑龙江地方政权的建设还不完善,玛布岱力主修建齐齐哈尔城。1688年8月,玛布岱呈文理藩院,要求将原来一个佐分设为两个佐的建制,获准。喀尔喀和厄鲁特战争(康熙二十三年)、葛尔丹叛乱(康熙二十八年)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和玛布岱再次就修建齐齐哈尔城一事呈文理藩院,获准,地点就定在嫩江东岸卜魁驿站地方作为筑城处所,并以达斡尔族人为主修筑。1691年,齐齐哈尔总管玛布岱上书理藩院,请求建筑齐齐哈尔城,以加强边防。康熙三十年(1691)正月,康熙皇帝批示“著不误农时,乘闲筑城。”命玛布岱总管加副都统衔,总管筑城事宜。筑城工程自康熙三十年春开始,以达斡尔族壮丁为主力,城址破土动工的同时,调遣600壮丁进山伐木,编排流送工地。经千辛万苦,木城于1693年竣工,命名“齐齐哈尔城”。
“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意为“天然牧场”。可以说,达斡尔人为守疆卫土,为建设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齐齐哈尔筑城时做出了惠及子孙的贡献。1699年黑龙江将军自墨尔根移驻齐齐哈尔城,从此齐齐哈尔为黑龙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二百五十余年。从建城那一刻起,达斡尔人就和她同呼吸、共命运,一直到今天。这方土地养育了这个民族,这个民族也为她奉献了一切。
四、西征戍边新疆
17世纪80年代,新疆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反清。至1757年,清军相继击败噶尔丹及其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阿睦尔撒纳军。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征战中,达斡尔官兵参加多次战役。战斗结束后,以三年为期,实行轮换驻防制度。
1762年,清政府根据新疆防务需要,决定在伊犁设立将军衙署。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免去长途跋涉之苦,清政府决定征调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官兵携带家眷到伊犁地区永久屯垦驻防。同年秋,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官兵,携带家眷,远赴新疆。途经千辛万苦,于第二年抵达新疆。到达伊犁后,达斡尔官兵被编为索伦营左翼4旗,驻防于霍尔果斯河一带。由达斡尔、鄂温克两个民族组建而成的“索伦营”,是清代在新疆设立最早的屯垦驻防军。如今,生活在新疆塔城市和伊犁地区的达斡尔族就是“索伦营”驻防达斡尔族官兵的后裔。
五、平叛内乱与抗击外辱
自17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达斡尔族八旗官兵先后参加了收复台湾的战役、讨伐缅甸入侵的战役、反击廓尔喀入侵的战役、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战役等一系列抗击外来侵略的战役,达斡尔族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六、反抗军阀统治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将清末黑龙江垦务总局改设为黑龙江省清丈招垦总局,大力推行移民垦荒政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齐齐哈尔地区爆发了以少郎和岱夫为首的农民起义,他们转战嫩江平原,打击军阀和封建地主,开仓放粮,接济穷苦百姓,谱写了悲壮的英雄诗篇。
七、抗击日本法西斯
1931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时期,达斡尔族人民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活动。20世纪30年代,奈勒尔图、哈斯巴特尔在海拉尔一带组建了由30多名达斡尔人组成了情报小组,他们不断将从日本关东军处搜集来的机密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苏联红军,苏联红军正是靠这些珍贵的情报才在诺门罕战役中打败日军,从而扭转了二战格局。1945年8月11日,达斡尔族青年在进步军官王海山等人的带领下,杀死日本军官,举行了著名的“八·一一”葛根庙武装起义,以配合苏联红军对日作战,打响了争取东蒙民族解放的第一枪。
八、参加解放战争
齐齐哈尔达斡尔族骑兵第五旅,是达斡尔族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它创建于1945年10月,前身是齐齐哈尔达斡尔自卫大队,从一诞生就受到老红军和老抗联精心培养和特别爱护,铸就了这支部队的红色基因。在革命低潮时,它经受住了考验,没有一人一枪一马投靠国民党;在艰苦岁月,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时期,全军将士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鄂秀峰为大队长,以达斡尔族革命青年为主体的民族革命武装队伍,浴血奋战在广阔的东北大地上,参加解放齐齐哈尔城的战斗、打击土匪“光复军”还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夏、秋、冬三季攻势作战,消灭和俘虏了大批国民党敌军,对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 记
清初,达斡尔族从黑龙江上游迁徙到嫩江流域定居,达斡尔人用三百年奋斗的足迹,书写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命印象!三百多年来,达斡尔人沿嫩江两岸逐草而居、寻水而渔,用勤劳质朴的民族性格开垦着这片美丽、富饶的农耕文明,用嫩江第一犁见证着这片黑土地农耕文明的发展,是北部边疆的守卫者、嫩江流域的开创者、齐齐哈尔的筑城者、民族团结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