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非遗保护

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保护

梅里斯十二项非遗介绍

时间:2021-10-09 09:32:50

作者:达斡尔族学习平台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非遗保护目录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两项为哈库麦勒歌舞和乌钦说唱。

省级非遗项目四项分别为阔得格乌都日节、库木勒节、扎恩达勒、达斡尔族刺绣。

市级非遗项目六项分别为搓麻绳、摔马跤、达斡尔族剪纸、木库莲、打火球、库木勒茶。

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哈库麦勒歌舞

“哈库麦勒”歌舞一方面具有传统狩猎歌舞的特征,如从原始狩猎篝火歌舞保留下来的走圆圈队形,模仿飞禽鸣叫走兽吼叫的呼号等。另一方面,近现代“哈库麦勒”歌舞有了很大的发展,如队形有了多种变化,演唱的歌曲数量增多,歌曲反映的内容更为广泛,歌曲的衬词丰富而独特。尤其是“哈库麦勒”歌舞有了比较清晰的“三段式”表演程式:“赛歌”、“对舞”、“打斗”三段。“赛歌”,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称为“赛歌”段;“对舞”,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称为“赛舞”段;“打斗”即象征性的打斗,是“打斗”与呼号并举,称为“打斗”段,亦是高潮段,整个表演在全场的一片欢呼声和有节奏的击掌声中结束。“哈库麦勒”歌舞主要有女士表演,偶有男士参与。

 图片1.png


二、“乌钦”说唱

“乌钦”,也称“乌春”。它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钦“的吟诵曲调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曲谱,讲究头韵的吟诵体韵律诗。它和汉族的曲艺演唱蒙古族的“好来宝”有很大的区别;然而从其发展史来看,有一些乌钦如《少郎和岱夫》,出于对英雄人物的塑造,改用高亢、激越的扎恩达勒调,配以胡琴伴奏来演唱,这就从吟诵形式发展成演唱形式了。这是乌钦现状的反映;也是平稳低沉、旋律性和节奏感都不甚强的惯用的乌钦曲调,满足不了塑造英雄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必然的发展。乌钦的结构,大多采用长短句的自由诗体,每四句为一段,篇幅长短不等,有的长达数千行;每一部完整的乌钦,都是有序曲、主体诗,尾声三部分组成,发展中也出现了五句一段的乌钦,并且也出现了不按序、主体诗、尾声规则写的乌钦。


图片2.png


省级非遗项目:

一、阔得格乌都日节

对达斡尔族同胞来说,他们还有一个更加欢乐有趣的正月十六“抹黑节”——达斡尔族传统节日。据传说,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使小麦丰收,百姓平安。按照达斡尔族的风俗,这一天族里的长者都要早早起来,给每个族人的额上抹上一个黑点。年轻人手涂抹油的锅底黑灰,争相涂抹在对方脸上,以此互相取笑逗乐。因此,这天早晨,少男少女们的面孔,常被抹得黑油油的。达斡尔人认为,这种抹黑娱乐,象征着吉祥、好事不断。抹黑节上,演出了民族风味浓郁、妙趣横生的节日,给新年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抹黑节’可不只是热闹,对达斡尔人来说其传统意义也十分重要。在达斡尔传统中,正月十五才是一年的终结,相当于除夕,新生活是从正月十六开始的,这一天相当于农历新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都住上楼房,现在民间已经很少有狂欢式的抹黑了,但达斡尔人还会在‘抹黑节’这一天相聚,互致问候、祝福,为家人、朋友象征性地在额头上点上一个黑点。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同胞们都太平无事、幸福安康。”

图片3.png


二、库木勒节

库木勒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库木勒”是达斡尔语,意为“柳蒿芽”,是达斡尔人的春季狂欢节。 民间习惯将每年五月末、六月初的一个星期日,定为达斡尔族“库木勒”节,届时达斡尔族同胞,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边的草原上,欢庆佳节。达斡尔人喜欢吃“库木勒”,已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它的颜色不那么艳丽夺目,它却拯救了一个曾陷入窘境的民族。尤其是在清朝,征战频仍,狼烟四起,达斡尔族男子半数战死疆场,给家庭造成不幸和贫困;在旧社会,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民族歧视,达斡尔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曾经在危难时刻,这绿色的小精灵——柳蒿芽拯救了数以万计达斡尔族人民的生命。这个民族从此便与其结下不解之缘、生死之缘。过去采撷“库木勒”是为了充饥,现在烹调“库木勒”是为了品尝。灾难深重的达斡尔族人民,永远跟党向前进。可以说,此诗其情切切,其意深深,把达斡尔族人民喜食柳蒿芽的原由和举办节庆活动的宗旨、要义做了充分的表达。 传统的库木勒节民俗活动包括:达斡尔族民族歌舞表演、达斡尔族传统竞技、游戏、野外品享库木勒汤、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式原始古朴,民风浓烈,风情独特。“达斡尔”意即“开拓者”,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和民俗活动、传统歌舞等来立体传承历史,因此,库木勒节就成为达斡尔族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活态见证,是民间传承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

图片4.png


三、扎恩达勒

达斡尔族以“善骑射,能歌舞”著称。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虽然在历史文献中未见文字记载,但据民间口碑相传,起码可以追溯到清朝,

“扎恩达勒”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体部分,是达斡尔族音乐文化的基础。它比较集中地体现出达斡尔族民歌的特色,也较真实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是最受达斡尔族人民喜爱的体裁。曲调悠长、高亢奔放,节奏相对较自由,具有较强的抒情和即兴性。“扎恩达勒”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优美的旋律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而被愈来愈多的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人士所关注和喜爱。

“扎恩达勒”主要是在节假日、庆典聚会之时演唱居多,时而也有在捕鱼、狩猎、伐木放排、骑马放牧、赶车行路以及妇女们采黄花、采柳蒿芽时放声高歌。时至今日,“扎恩达勒”依然的达斡尔族弥足珍贵是艺术珍宝,久唱不衰,熠熠生辉。

 图片5.png


四、达斡尔族刺绣

达斡尔族刺绣艺术是达斡尔族传统的民间美术项目之一,是集史学、美学于一体的治化石,是达斡尔族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其特有的刺绣手法和色彩搭配堪称一绝,具有极高的研究、观赏价值,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达斡尔族刺绣具体始于何时难以确定,但从达斡尔族以鹿、狍子等动物的筋搓成细线并有以兽骨凿制成顶针来看,这种刺绣艺术应该始于狩猎时代。清代,内地各种文化逐步传入达斡尔地区,达斡尔族开始使用棉线和钢针,早期达斡尔族的刺绣多是用在皮毛制品上,随着达斡尔族的生产方式由狩猎时代向农业生产的进步,清代中后期人们开始在布匹绸缎上刺绣,并随着生活的改善,美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再有内地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形成了新的封建文化的妇女道德观,逐步把刺绣做为衡量年轻女子家教、品德修养的标准之一,从而更促进了刺绣艺术在达斡尔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达斡尔族刺绣工艺多用于妇女服饰、枕头绣片、男人使用的烟荷包,妇女使用的香囊荷包和烟荷包、鞋面、手帕、儿童摇篮背枕、手套、钱搭袋等。刺绣针法有平针、锁针、辫纹针、回针、缬针等;以刺绣方式而论有平绣、锁绣、缬绣、补花绣、堆绣、折叠绣等。以刺绣题材来说,有植物纹、几何纹、吉祥纹、文字纹、山石树木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神话传说、文房四宝、人物故事、民间故事、汉族等民族经典文学作品为主。   

历史上,达斡尔族刺绣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达斡尔族妇女人人皆会使用绣花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慢工细活”已远离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机器绣、电脑刺绣随处可见,纯手工的达斡尔族刺绣已很难看到,濒危状况非常严重。

图片6.png


市级非遗项目:

一、搓麻绳

世居在嫩水流域的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岁月中,聪慧、勤劳的达斡尔民族,在以农牧渔猎相结合的多种经营生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方法,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在过去,绳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处处不可缺少的,达斡尔族人民因为麻取材方便而广泛将它作为打绳子的材料使用,做布鞋纳底子用细麻绳;农业生产更是处处离不开麻绳,马车挽具是用麻绳做套,拉庄稼、秸秆要用麻绳捆绑加固,往地里送农家肥使用的围帘要用麻绳做主筋编制,趟地、拉犁要用麻绳做牲畜套,控制牲畜用的笼头、缰绳、撇绳还要用麻绳,总之一切生产活动离不开麻绳。

麻绳绝大多数是用苘麻打的。首先用手纺荆车把苘麻打成单股经线,然后用荆车将单股经线拧成双股绳,最后还要用荆车将双股绳拧成需要几股就几股的绳,根据需要来决定麻绳的粗细拉力。制作布鞋底和穿烟叶所需的较细的麻绳,只能利用腿部和借助其他物体来完成。用手纺荆车打一条三股较粗的麻绳全过程,需要五个人同时协调配合才能完成。首先由一人将三股麻荆子纺好并缠绕在荆车上,随后三人并列站在前面,一人站在中间,另一人站在最后。五人站在同一条直线上,抻直荆子,站在中间的人,将一根直棒横插在三条荆子中间,慢慢前后交替移动前移,而并列站在前面的人和站在最后面的人,向同一个方向旋转摆动上劲,站在后面的人逐渐将绳子缠绕在荆车收起,这样一条三股麻绳就打成了。

而制作布鞋底和穿烟叶使用的绳子,由于比较细一些,没有什么工具,只是达斡尔族女人三五成群盘腿坐在炕上,分别用大腿、小腿和脚底部,用手搓荆子,制成绳子。有的腿部皮肉长时间搓揉难以承受,于是选取一块木墩子,上边铺垫一张汽车胶皮里带,搓麻绳,这样既必免了皮肉痛,又制作了所需的绳子。

如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曾经的那种生产生活状态,早已成了一个民族遥远的记忆,但也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给一个古老的达斡尔民族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愉悦与温暖

图片7.png


二、摔马跤

摔马跤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它来源于达斡尔族的生活经历,现流传于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内。达斡尔族是契丹的后裔,在契丹时期建立过强大的辽国。清朝时期达斡尔族保卫祖国疆土,抗击沙俄,同沙俄展开了雅克萨战役,有力地捍卫了祖国边疆,又因戍边西征到新疆伊犁地区。达斡尔族在漫长的历史战争中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饱经战火摧残的达斡尔人,没有忘记金戈铁马的生涯,在从事农牧渔猎的生产生活中,把战场上骑马对阵的摔马跤的形式,当做传统体育项目保留和传承下来,今天的摔马跤是模仿古代战场上对阵的样式分为两伙比赛,分别以二人摔马跤和四人摔马跤对阵,二人仿单骑独斗,四人仿战车交战。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在“敖包会”和“库木勒节”的时候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摔马跤是竞技类活动,所以比赛规则很严格,需要有1—2个裁判员,场地要划一个直径8-10米的圆圈,比赛采取三跤二胜制。二人马跤是一个人肩膀上驮着一个人,直立对阵,以马上的人为主,以推、拉、扭、抱、按等办法使对方掉下马来,下面充当坐骑的人,以跑、拉、抡等办法配合马上人形成合力迫使对方下马,下边的人不能接触对方。四人马跤是以战车的形式出现,三人在下,中间为马头,两边人用手臂抱住中间人的肩膀,上边的人两腿伸到两边人的怀抱里,两边人搭在中间人的肩膀上,形成一个整体比赛方法是以马上的人为主,下边配合,把对方拉出圈的为赢家,四人马跤只能向后拉,不能向前拉,在比赛时四人形成一个整体,没有胜负前,如果人与人连接处有两处开了为输,马上人接触地面为输。摔马跤不仅能够强壮体魄,而且也是一项智慧型的运动项目,它会增强人的协调性和团结合作意识及顽强拼搏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图片8.png


三、达斡尔族剪纸

达斡尔族剪纸,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文化样式之一,它历史久远,起源于清朝中叶,始终贯穿于达斡尔族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流传于嫩江流域。它的手法独特,细腻流畅,是达斡尔族独特的剪纸手法和其他民族剪纸手法相互融合的技艺。它在继承叠剪、对剪、掏剪、镂剪、悬剪、顺剪等传统手法上,辅以折叠、装饰等艺术处理,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历史性、造型随意性和手法多样性等特征。剪纸内容多以大自然花草树木、牛羊马鹰以及达斡尔族日常生活为内容,风情浓郁,直观形象。达斡尔族的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妇女是剪纸艺术的主要创造者,达斡尔族的剪纸主要有“哈尼卡”(达斡尔语即纸偶)、玩具车马、图样、装饰等几种。“哈尼卡”纸偶是小女孩的玩具,由剪纸的人物头形和可以站立的圆锥形的身体组合而成,然后在身体上外加剪纸的坎肩、配饰等;也有用一张纸剪出整个身体,包括头的轮廓、头饰、衣饰、手脚等然后从中间弯折摆成坐姿。玩具车马等也多用于孩童游戏,仅剪出马、牛、狗、鹿等动物的站立、走跑等姿态的外形轮廓即可。

图片9.png


四、木库莲

“木库莲”是我国达斡尔族唯一古老、原始、铁制的口簧乐器。同时,它也流行于我国各少数民族之中。据《中国音乐词典》记录,我国东北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满、赫哲等族,西南的傈僳、哈尼、彝、景颇、羌、纳西、傣等民族,中南的苗、瑶等族,西北的柯尔克孜、回、撒拉、藏、锡伯等族都有这种乐器。由于流行地区及民族的不同,木库莲这种乐器的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称之为“口胡”、“口簧”也有的称之为“口琴”。由此可证,“木库莲”这种乐器流传很广。据莫尔吉胡先生在《木库连遐想》一文的论述中称,“木库莲”是聚集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的一种民间乐器,是用铁制作、衔口中演奏。并介绍了日本北海道的土著居民阿伊努人的唯一民间乐器也是衔在口里演奏的,叫“木库力”。据《世本》载:“女锅作簧”;东汉时刘熙所著《释名释乐器》载有“簧……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可见此乐器历史久远。

达斡尔族的“木库莲”其外圈一般用铁制,中部连着钢制的簧片,簧舌的尖端弯曲突出,拨动簧片使之振动。“木库莲”不属于吹奏乐器,演奏时用左手执口弦,由口唇衔咬着外框,右手拨弹簧舌尖的颈端,以气振颤发音,以牙龋、口腔和舌头的变动控制音。它的音量微弱,亦用于自娱。在达斡尔族内女性演奏的比男性多,并多用于青年男女表达爱情或“斡特西”(神职,地位仅次于萨满的女巫医)的祭祀活动。达斡尔族的许多部落、氏族(莫昆)各有一个祖宗神叫霍卓日和巴日肯。每到年关节日,家族都要搞些祭祀活动,表达衰思,祈求保佑。此时弹奏木库连,吟唱“乌钦”,歌唱祖先文治武功,祝福天神风调雨顺。

“木库莲”音域较窄,音域一般在五度左右,弹奏技巧娴熟的可至八度。据老人讲,20世纪初有个名叫“博约”的达斡尔族老人可以奏到九度和十度以上。演奏技法因人而异,但发出的音色是类似的,所追求的韵味和意境是相同的。20世纪初,木库连在达斡尔族中还很流行,文革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10.png


五、打火球

   打火球是和现代曲棍球一样可以在草地上进行比赛,亦可在夜间进行,将木制的球内填充油质物,点燃后打火球,燃烧的火球在夜间东击西打、传来传去有如游龙戏珠,场面更加别致。火球是用桦木根制作的,球体抠空后球上穿通几个孔,再泡进松明等易燃油里,等开赛时将球点燃,借助风力让它烧成小火球。比赛分成甲方乙方,每方至少五人,多则十余人。场地两端各有一个球门,每队有一名守门员,从中界开球,以球进入对方门为胜。在比赛中,球棍只能从右侧击球,不能从左侧出击,以防伤击别人;除守门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得用手抓球或用脚踢球;不准用球棍打人、绊人等。随着双方队员的激烈拼搏,火球在黑夜中往返穿梭,织成一道道绚丽的火线,而队员们的家人也成了啦啦队,挂上红灯笼,穿上节日盛装,围在赛场周围呐喊助威。在达族人的传统中,这个火球也象征着新一年的吉祥、红火、幸福和安康。

图片11.png


六、库木勒茶

柳蒿芽达斡尔语称之为“库木勒”,是达斡尔族传统民族食品。柳蒿芽茶是驿洺最新研制开发的专利产品,以嫩江沿岸的野生柳蒿芽为原料通过高温杀青、炒制、揉捻、提香、挑选、定型等工艺精制而成,纯天然冲泡饮品。产品成墨绿色,保留了柳蒿芽固有的香味,茶汤澄净、透明,产品呈翠绿色,柳蒿芽茶更好的保留了柳蒿芽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2020年梅里斯“柳蒿芽茶”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药理实验证明:柳蒿芽能降低转氨酶,抑制肝炎病毒,修复肝脏纤维组织。经过研究开发蒿芽茶慢慢演变为梅里斯人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的上品之选。近年来,在梅里斯区委、区政府大力扶持下,以打造特色健康茶饮为定位,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柳蒿芽茶产业发展,茶厂在参与各级茶事评比中获得了第13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获得黑龙江省旅游纪念品银奖;第6届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八届中国长春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梅里斯“柳蒿芽茶”以成为“老百姓喝得起的生态好茶”为目标,深得全国各地爱茶人的喜爱,且远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哈尔滨等七十余个城市。

图片1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