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文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从15岁起随母亲尤翠玉学习鱼皮制品工艺。据尤文凤说,制作鱼皮衣首先要挑选大鱼,最小的也得七八斤,几十条鱼的鱼皮才能做成一套。以前赫哲族人制作鱼皮衣所用的鱼,都是靠出江打渔得来,尤文凤回忆起小时候“棒打狍子瓢舀鱼”的情景,她说那时候江里的鱼多,现吃现打也比去市场买着方便。而现在的松花江上,已经很难看到打渔人的船只,虽然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机动船,可以到更远的水域去捕鱼,但依然无法打到更多的鱼,打渔的收入还不够买柴油的钱,所以打渔的人家已是越来越少。而靠买鱼制作鱼皮衣的话,成本非常昂贵,一件衣服的成本就在3000多元人民币,尤文凤一般都是接了订单才在家里做。赫哲人最早没有棉花,所有的制衣原料都来自于捕猎中可以得到的物品,但现在用于缝制鱼皮衣的已经改为棉线了。她取出一小块胶棒介绍说,这是用鰉鱼鳔熬成的鳔胶,粘合力十分强劲,用来粘贴袖口和衣襟上的纹饰。但由于鰉鱼现在已难得一见了,这种传统粘合物也就要消失了,自己手中的这一小块鳔胶已是最后一块了,舍不得用……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把赫哲族的鱼皮制品带往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并喜爱上这些手工艺品,尤文凤就利用村里闲置的房子开办了赫哲族鱼皮文化展示厅,让更多的人能了解赫哲族的传统文化。她还担当起这里的解说员,客人来参观时,她会用赫哲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为客人介绍。尤文凤的解说很的特点,有时候她会边说边唱,这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种说唱文学“伊玛堪”,赫哲族没有文字,所有的历史都是用这种口传的叙事长诗形式记录,一代一代通过说唱艺人保存下来。现在会说赫哲话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能传唱祖先歌曲的人就更少了,尤文凤就是这少数人之一。
尤文凤的生活很充实,她除了要教三个儿媳和孙女学做鱼皮衣以外,还在教村里的年轻人学唱赫哲族语言的民歌,她要先把汉字的歌词翻译成赫哲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给年轻人,好在现在科技发达了年轻人可以先录下歌谣,通过录音学习。这也是一种让赫哲族古老文化传承的方式。
现在,尤文凤还参加了村里的歌舞队,天天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唱歌跳舞。对于这个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来说,无论从服饰、语言、建筑还是生活方式上,赫哲族的标识几乎不可辨认了。本民族的语言,歌舞,服饰,带有赫哲族传统烙印的都是这些赫哲人努力想要保留的对象。这些歌舞排练完毕后,演员们会穿着鱼皮衣在文化村中表演给游客观看,告诉来到街津口的每一个人,这里曾是一个鱼皮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