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民俗工艺
国家级狍皮手工技艺传承人--葛长云
时间:2016-04-09 作者:北方民族 来源:编辑部 浏览:187

葛长云的电视采访

    他们是曾经生活在山顶上的人,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游猎生活方式。作为鄂伦春族的后裔,她是目前为数不多经历过游猎生活的老人。平凡的岁月带给他的却是不平凡的人生。生活的道路虽并不平坦,但她始终怀着一颗善良和乐观的心,被人称为鄂伦春族的猫咪老太太,这位朴素老太太有个很耀眼的头衔——鄂伦春族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

    位于中国地图东北端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乡,是中国鄂伦春族的主要聚集地,这里群山环抱,美丽的桦树林和厚厚的草地围绕着规模并不大的山村,我们的主人公就住在这个村子里,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65年。

    清晨六点半,葛长云已经把院子收拾好了。并把这段时间从山上采回来的榛子、蘑菇、中草药等一一拿出来晾晒,这些都是山上纯野生的,村子周围的山上这些东西有很多,秋天的时候,鄂伦春人每天都会去山上采这些野味,多的可以卖钱,少的就这样晒起来,自家食用或者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今天,因为我们的到来,葛长云特意给我们准备了一件很特别的东西,这件神秘的东西也是从山里带回来的。

    狍子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不能随意捕杀,但政府也规定允许鄂伦春人每年有一定的时间上山去围猎。因为自古至今,围猎都是鄂伦春人的一种主要生活方式。葛长云给我们拍摄准备的这张袍皮,就是刚刚围猎带回来的。

    狍子,又称矮鹿、野羊,是一种草食动物,如同大多数的食草动物一样,狍子没有别的本事,生来就有灵敏的听觉,视觉和嗅觉、并且有快奔跑的能力,狍子身上是草黄色的,尾根下面有白毛,熊狍头上有角,而雌狍头上不长角。

狍子是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兽类之一,在鄂伦春族,狍肉是他们的肉类主要来源。市场上,常有一定数量的狍肉出售,而他们的皮加工后,是有名的狍皮绸,非常珍贵,是制作裘衣的上等原料。

    葛长云有个很耀眼的头衔,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所以她在鄂伦春族里面也算是个国宝级的人物。葛长云告诉我们,她是在30多年前跟着姑姑学习狍皮制作技艺的,现在村里学习这种制作技艺的人只有三四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太太。现在鄂伦春人平时都不常穿这种衣服,主要卖给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做收藏用,因为手中的技艺,被评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长云被邀请到了北京,去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这位曾经在深山里面生活,在小山村里一呆就是六十多年的游牧民族的后代,因为这样一次机缘来到了以前只有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北京,

    葛长云的歌声表达了鄂伦春人纯朴善良的性格,也使当年非遗展展演上这位少数民族的老太太成为媒体记者们一路追捧的对象的。用狍皮制作一辈子衣物的葛长云回忆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北京短短几天的旅程,心里总是充满着自豪和开心。她说今天也要在我们面前好好展示一下狍皮制作技艺。

    鄂伦春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仅有八千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小安岭地区、黑河市内以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是上顶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有驯鹿的人,因为善于骑马和打猎,鄂伦春人又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

    专家:鄂伦春古老的民族有五姓说、有九姓说还要十一姓说,都是鄂伦春族比较古老的姓。其中五姓传说也是比较老的,那么它涉及到比较老的,原来鄂伦春里面一家一家的都没有姓,他有五个兄弟,五个兄弟都没有姓,爸爸去讨个姓,安曼就说你们出去干个事吧,多长时间,再给你们去个姓吧。结果老大做的红木头弓箭最好,那么就取一个威乐耶,汉族姓就叫魏,老二姓关,古蘭。古蘭在鄂伦春族语的意思是公狍子的意思,他最善于捕捉公狍子,那回来以后就姓古蘭吧,古蘭就是关姓就是公狍子的意思。那么老三又是姓啥呢?姓吴叫伍德勀,伍德勀啥意思呢?就是他打猎回来以后把瘦肉分给孤寡老人,分得特别公平,就是伍德勀。那第四个就姓葛,葛姓啥意思呢?就是他打了猎回来以后他做的袍皮的衣服做得特别好,所以就取了一个葛姓。说他特别聪明会做特别好的狍皮衣服,这么来的。第五个,就是姓莫了,莫尔根,莫尔根就是打猎能手的意思。

    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鄂伦春的狍皮生活用品,主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子、裤套、鞋子、荷包和挎包等,由于鄂伦春没有本名族文字兽皮制作技艺及制品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这是一部分没有文字的史书,反映出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和宗教信思想,是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专家:鄂伦春族他民族的历史,真正出现文字实际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历史由东北的古老民族衍生过来的。

和葛长云一起生活的老头是他的第二任丈夫,他们在一起生活已经20多年了,葛长云出生在鄂伦春的一个游牧家庭,在她出生的时候一家人还生活在山岭上,到她五六岁的时候一家人才搬到现在的村庄定居。幼年时候的葛长云有过不幸的童年,在她八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是她的奶奶把她养大,等她长到九岁的时候奶奶也离开了她,当她青春年少正要开始恋爱的时候,父亲出面劝说她要嫁给自己的姐夫,因为这时她的姐姐已经去世多年,留下一个年幼的孩子,出于怕姐姐的孩子没有后妈疼爱的考虑,葛长云答应了父亲的提议,和姐夫成亲,把姐姐的孩子拉扯大,并且自己也有三个女儿。20多年前丈夫去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从此俩人一起幸福的生活到了 现在,现在家里都不赞成葛长云制作狍皮制品,说不挣钱还把家里弄得臭烘烘的,但葛长云还是悄悄地坚持自己的喜好,在儿女不在家的时候才制作,她说狍皮衣是鄂伦春人的传统,如果没有人做了,以后想穿都没有了,现在老人又有了另外一个想法,回去以后她要招收几个鄂伦春族的年轻妇女当徒弟,亲自教他们狍皮制作技艺。

专家:毛皮做的衣服我想大致有这么三点,第一个原料来的非常容易,山林里袍子的数量非常多,那么它基本是以狍子为主要食物。第二个它又非常保暖,冬天是毛夏天是皮,毛呢,如果说头场雪过了,是红杠子,特别结实,这些东西做成皮衣服后特别保暖。第三个,兽皮的本身,特别包括它本身的白毛,红杠子和白毛和山丘、大地和某些动物的颜色相近,非常适合隐蔽,戴上狍头帽、穿上狍皮衣在穿上狍皮的切克米,说句心里话和某种动物非常相似,隐蔽起来非常容易,非常适合捕猎。

葛长云说,制作狍皮衣服是个技术活,一张皮子拿到手首先要梳毛,把动物原有的毛发理顺,然后熨烫,还要根据衣服大小进行剪裁,皮子有限得做合理的剪裁才能不费材料,说起来似乎很好玩但脏得很,因为野生动物的毛皮上常常沾着土、杂草甚至粪便,现在的年轻人不爱做,所以现在会做狍皮的人屈指可数,用兽皮缝制衣服首先要熟化兽皮,心灵手巧的鄂伦春妇女,凭着最原始的工具和方式,将兽皮鞣制的十分柔软洁白,而且绝对不损伤皮毛。

皮子沾水包好闷几天是皮板变软,熟皮子时人坐在地上,用双脚夹住皮子的一角,先用克得热,约二尺长的弧形带锯齿刮具,反复刮糅,待皮膜和污垢暴起,再用毛乌旦,又称茅屋克得日勒,约二尺长的弧形钝刃刮刀刮掉,就这样反复揉刮,直至皮板柔软,且富有弹性为止。

狍皮经过梳理变得松软之后,就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裁剪和缝制了,一件衣服往往要四五张狍皮才能够制作出来,小张狍皮和一些边角料可以制作成手套和背包等小物件,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缝制狍皮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使用的丝线,而是利用具有很强韧劲的狍筋来制作成丝线。兽皮服装必须用兽筋线缝制,即使衣物破损筋线也不会断,方法是把晾干了的狍或鹿的筋,用木锤砸成绵软的纤维,在搓成细线就可以使用了,在以前顶针是用兽骨制作的,鄂伦春族妇女缝制衣服时,是将顶针戴在食指上,拉线的时候针尖朝自己,为的是避免扎到别人,尤其是在身边玩耍的孩子,从开始和外界通商交换以后,开始用钢针或铜顶针开始缝制兽皮衣物。

狍头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头皮制作而成,制作时先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缝上,狍脚照旧保留即可,大兴安岭森林气候寒冷,鄂伦春人大部分时间要带着狍头帽,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真狍子,而出现误伤的事故。

这两件是皮袍,鄂伦春语叫蘇恩,一般用冬季猎获的狍子皮缝制而成,分男女皮袍两种,女皮袍较长左右开衩,在袖口、叉口、下摆处都秀有花草和花纹,男皮袍稍短些,一般到膝盖,前后开叉。原本的鄂伦春是个游牧民族,经常需要骑马所以这种设计也是为了骑马时候方便。

  曾经穿着狍皮衣服穿着大马长大的葛长云,因为年岁的原因如今已经不再骑马了,这个曾经是马背上的民族,在她卸下马鞍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生活要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像葛长云这样的老人却总是在回忆中想起自己的民族在历史上的蹉跎岁月,虽然她都已经69岁了,但是猫咪老太太那颗纯朴善良的心却始终装着对自己民族深深的热爱。